学习、分享、快乐
当前位置 >> 68楼学习网学习教育高中学习高考学习高三语文复习高三语文复习指导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

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

[03-01]   来源:http://www.68lou.com  高三语文复习指导   阅读:625

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本站还有更多关于高三语文复习指导,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的文章。
正文:

在稳步中迈步稳,于多样中变样多

――2008年的高考阅读与阅读教学的策略摭谈

    近年来,随着高考选拔功能的逐渐弱化,一年一度的高考或许早已经远不如以前那样让人激动和兴奋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从此可以疏远甚至漠视高考了,尤其是成千上万耕耘在教学一线直接决战高考的老师们,面对任何一次高考,从心理认识到举措行为都容不得出现丝毫的松劲念头,不然就会功亏一篑,自责人怨。唯其如此,每年高考以后各种各样的反思和研究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就成为一种必然。笔者以为,与往年一样,今年全国的17套语文高考试卷而言,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内容自然很多,倘若四面出击、八面玲珑既忙不过来,也不够智慧,故还是效仿古人“弱水三千,只饮一瓢”之取舍姿态,拟着重就其中的阅读板块作点管窥蠡测或雾中观花,并联系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备考实际,阐陈若干纯个人的粗浅之见,祈教于诸同仁。

    一、格局与题型变中显稳

    格局和题型的相对“稳定”是这些年来高考语文试卷阅读板块命题的基本底线,今年应该也没有突破这道底线。尽管今年有的语文试卷的整体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阅读板块的格局似乎还仍然比较稳定,并没有出现大起大落。即使像福建卷,跟前两年比照,今年的整体格局变化脚步迈得有点急促,试图告别全国模式而匆匆向上海模式靠拢,但几个阅读板块其实只是“位移”而已,即从试卷的先前那个位置移到今年的这个位置。而设题几乎没有变化,基本稳定。多数试卷的科学文、文言文还是以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为主,而古诗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也仍然为文字简单形式的主观题。这便是“变中显稳”典型例证。当然,“变”的迹象也是比较普遍的,如文学作品板块的设题,除了浙江卷、天津卷和上海卷还保留着多项选择题外,其他的试卷都齐刷刷地向去年开始改制的全国卷模式“变”了过去,成了清一色的文字简单题。还有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在今年的北京卷中,科学文的阅读板块出现了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概括能力,该卷的第16题要求“用三个双音节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虽然难度并不太大,但题型的变化却是根本性的。这种设题形式自然算不上什么创新,因为上海卷就“早已有之”,然而设题这么“不经意”地一变,不但给我们的复习备考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对日常的阅读教学也不无启示,至少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以文字呈现的方式来概括和整理文章的要点。

    在阅读大板块中,由于分值比重不小而又实际考查难度偏大的古典诗歌鉴赏,一直就较吸引人们的眼球,而今年的格局和题型也显得很稳定。除北京卷和上海卷分别出现一个客观选择题外,其他试卷均继续采用文字简答题作考查,而且依然是一分为二的形式,即将一个小题分解为两个采分点。鉴赏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级,而古典诗歌鉴赏通常会比鉴赏现代文本更困难一些。即使在没有采用文字简答题的形式考查古典诗歌鉴赏时,选择题的得分率似乎也不高,而自从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后,古诗词阅读鉴赏的得分就远远低于期望值了。因而试卷设题的这种稳定性对古诗的阅读教学既是积极的导向,也是不轻的压力。从导向上看,它肯定了这些年来我们依据初步文学鉴赏的要求而实施的古诗阅读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就压力而言,现行的古典诗歌阅读教学,整体感知和全面把握强调不够,“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头痛救头,脚疼治脚”般的零敲碎打比较普遍,而且大多是在抽掉了多种背景的“空间”上进行的,往往缺乏足够的解读思路和依托,实际上青年学生阅读一首陌生的古诗,无论多么浅近,理解其基本含义尚且困难不小,如果还要在鉴赏的层面去理解分析,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求古诗阅读教学的方法和技巧,重整体重方法重语言表述,切实提升古诗词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选材与设题稳里有变

    阅读板块的文本选择和命题设计在很大程度构成了考查的难易程度。然而这些恰恰每年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变数。今年17套试卷的选材和设题总体上还是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即学科文(社科、自科)、古诗文和文学作品三大块局样式齐全,设题上保持科学文、文言文以选择题为主,古典诗歌以文字鉴赏为主,文学作品以文字简答为主等基本特色。但“稳”里有“变”。

    首先是天津卷和福建卷的科学文选材打破了仅此一篇的模式,均选择两篇(段),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一段。这种变化不仅仅表现为阅读文本数量之多少、阅读内容范围之扩展,更主要还在于体现了考查理念的变新。阅读材料量大了,自然分值也多了,阅读板块在试卷中占据的比重又增加了,同时也势必“挤”掉了语言基础知识等考查内容。笔者以为,无论两个省市率先进行的改革尝试能否获得普遍的认可,而作为一种命题改革的趋势而得以生成或吐绿,我们都需要予以足够的关注。假如我们稍作思索,就不难意识到这种貌似投石问路式的改变绝非偶然,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阅读意识和阅读行为的日益重视,同时也标志着近年来呼声颇高的要淡化静态的语文知识而强化语文知识的动态运用等语文教学理念在试卷中的表露和体现。由此可见,不管这种命题改革究竟会对今后各省市的语文试卷产生多少影响,至少透露出这样的信息――阅读板块的命题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变脸”的新阶段。因而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也将迎接新的挑战,从今开始就应该调整我们的阅读教学策略,争取主动,以操胜券。

    其次是在设题上更加注重理解的深层次考查。如全国卷Ⅰ的第16题,题干是“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全国卷Ⅱ的第15题,设题为“从全文看,为什么作者一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荡着近乎重逢的狂喜’?”;辽宁卷的第18题,问题是“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湖南卷的第19题,提问要点为“……通观全文,请回答作者为什么将这篇散文题为‘山阴道上’”;等等。从“请联系”“从全文看”“通观全文”等题干表述中可以感受和体验到,这些考题设计的特点在于问题的指向具体而明确,但解答问题的思考必须是全面深入的,需要探求和揭示内在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对文本含意的深层次解读和把握,否则就很难将“为什么”真正回答到位。或许这种设题也只是命题者“忽然想到”“偶一为之”而已,可以过耳即忘,不必细究。但应该意识到全国卷已经不是第一次作这样的考查了。故笔者认为,我们还是采取“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姿态为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尽量有意识地强化和落实培养深层次理解能力的教学目标,也许不失为审时度势不落人后的明智举措。 www.68lou.com

    三、考点与分值稳多变少

    随着自主命题省市的逐年增加,一纲多卷、异彩纷呈成为我国高考文化的一大亮点。考试大纲确定后,考查要求就明确了,这些要求出现在试卷里就是一个个的考点。考虑到省市命题的“自主性”,考纲没有细化到考点和分值,但试卷的考点与分值配置对中学教学的影响很直接。

    今年的17套语文试卷,阅读板块的考点设置总体比较稳定,尽管试题的形式五花八门,而主要还是考查理解(包括文言文的翻译)、概括(归纳)、推断、分析和鉴赏等能力。故不少试卷的题干或是基本相同,例如科学文的考查,“根据原文,下列对于……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表述,不符合(或”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是)”等俯拾即是;古诗文的考查,“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或”相同“)的一组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的一组是”“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把……翻译成现代汉语”文学作品便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这句话的含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等。或是大同小异,例如“……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概括……的完整含义”“……简要回答”“……请简要分析”“……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如果说试卷是考纲的形式化,那么题干便是考点的具体化,只要琢磨上述题干的表述,就大致可以推知今年这些语文试卷的考点没有多少特别的变化。这种稳定性有利于中学阅读教学的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努力方向,从而扎扎实实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再看分值的配置。除了天津卷由于阅读篇幅增加而分值明显加大外,其他省市(包括福建卷)的阅读板块保持以往的分值基本不变,大多都在56分-60分之间(上海卷是65分),在总分为150分的试卷中,分值比重已经非常大了,几乎与历来就一枝独秀的写作板块旗鼓相当了。当然分值变化还反映在试卷内部的微调方面,如适当减少科学文和文言文阅读的题量和分值,而抬高古典诗歌和文学作品阅读的分值。此外,文学作品各考点之间的分值也有一些调整,像全国卷Ⅰ、江西卷等关于作品主旨概括的分值就比较高。应该看到,高考命题改革一路风风雨雨走来,阅读的天空越来越高远和湛蓝,阅读板块的“含金量”已经不低了。因而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转换理念,重视并抓好阅读教学。依笔者愚见,当前亟需落实的不是理论上的探讨,也不是模式上的变形,而是切实提升阅读教学的品位,既要坚持以“理解”为阅读基点,也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品味鉴赏和审美探究等能力,要在课堂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操练”,特别要帮助学生学会“答案”的信息整合和文字编制,教师要注重“答案”(尤其是复杂答案)的有形呈现。

    四、整体与局部有稳有变

    扫描17套试卷,阅读板块的整体稳定与局部变化皆有不同的反映。稳,自然不冰封凝固;变,亦并非脱胎换骨。在高考命题这个动态发展系统里,整体的稳定与局部的变化都是必需的。没有整体的稳定,就必然导致中学教学的无序和混乱;没有局部的变化,也会制约命题专家的智能发挥。要打造出一份出彩的试卷,必须妥善把握稳定与变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大致而言,今年语文卷的阅读板块整体的稳定是主流,一些省市主要是参考去年全国卷的布局,总题量上作了适当的压缩,如江苏卷、湖南卷、山东卷、江西卷、广东卷等,当然也有阅读总题量保持不变的,如全国卷Ⅰ、Ⅱ,北京卷,上海卷,浙江卷等,所有这些都表现出试卷的整体稳定。不过福建卷、天津卷的出现,其实从格局上动摇了阅读板块的整体稳定,如前所述,对于这种探索的得失优劣我们可以暂且不作议论,却不能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需要以恰当的心态正视这种显著的变化。因为整体格局的变化,势必影响到阅读教学策略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彼此关联是非常密切的。至少需要更多地注重阅读面的拓展和阅读量的加大。

    有稳有变也是一种稳中有变。整体的稳与整体的变如此,局部的稳与局部的变亦然。像今年的古诗文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体裁和题材的变化也显得普遍。先以文言文为例,选择传记类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仍占据大多数,两套全国卷、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重庆卷、江苏卷、广东卷、四川卷、辽宁卷、山东卷等都属于此类。而一些试卷的文言文本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如湖北卷的《颜氏家训》(颜之推)、安徽卷的《齐民要术》(贾思勰)、江西卷的《醉书斋记》(郑日奎)、浙江卷的《蚊对》(方孝孺)、湖南卷的《〈湖南文征〉序》(曾国藩)等,这些可归类为小品(随笔)、杂文等说理文的文本显然不同于人物传记,阅读的难度会更高一些。此类文言文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这么多年人物传记考查下来了,稳定是稳定,但毕竟体裁过于单一,题材也多有雷同,猜题押宝而“中标”的可能性不小,不利于真实地考查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笔者觉得,这种变化顺应了高考命题的改革趋势,理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以便及时变换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让我们“智鸟先飞”,主动出击。今年的古典诗歌也多样化,不仅有唐诗宋词元曲,而且还有清代和近代的诗歌,甚至连长篇小说里面的古典诗歌也为命题者注目,像湖南卷就用了《红楼梦》的两首海棠诗。看来考试和备考的博弈的确是一场无止境的较量。

    今年的文学作品体裁上没有什么变化,几乎是清一色的散文。但在作家、题材等方面的变化就比较突出了。一部分试卷选择了外国作家、港台作家的作品,如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Ⅰ、福建卷等;而更多的则青睐于当代时文,去年选用现代经典的省市也纷纷改弦更张,只有辽宁卷还是以现代作家丰之恺的《杨柳》装饰着自己的意志。这种现象似乎还没有先例。尽管选定什么材料作为阅读文本不乏一些偶然因素,但时文少一些时空的阻隔,便于考生理解把握的优势是许多现代和外国的经典文本无法媲美的。强化时文的阅读也就成了中学阅读教学的重要战略目标。 www.68lou.com

    五、理解与概括稳而不变

    不管从什么角度分析,理解和概括都是这些年来阅读板块最稳定的能力考点,今年的17套试卷也如此。从科学文、古诗文到文学作品的阅读,无论设题的形式和考查的内容等如何变化,但没有一套试卷的命题者能够回避这两大考点而独辟蹊径,另开先河。不仅如此,今年一些试卷对理解和概括的考查还表现出继续强化的某种趋向,很值得我们关注。如全国卷Ⅰ第12题诗歌鉴赏就有“这首诗歌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样的设题,非常明确地同时考查理解(分解层次)和概括(层意归纳)两种能力,这在以前的古诗词鉴赏极少见。再如该卷的第17题,要求考生“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赋分6分。这种主旨概括式的试题似乎从来没有“登录”过高考试卷的大雅之堂,原因之一或许就是自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动工”至今,人们对主旨(即“中心思想”)概括一直大张挞伐,抨击甚烈,大有打翻在地,又踩上一脚,令其永世不得超生之决绝。导致不少人根本容纳不下“主旨概括”这一阅读教学的传统理念,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偏狭的认识――概括主旨就等于教学理念老旧,等于教学方法落伍于时代发展,等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极差。试想,在这样咄咄逼人的“橙色恐怖”笼罩之下,还会有几个不识时务的“反恐斗士”,甘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以寡敌众,招是惹非呢?如今“断裂”了多年的“主旨概括”居然奇迹般出现在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命制的高考试卷中,不是意外也是意外,至少使得“失传”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找到了一种权威性的支撑,至于能否视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信号,不敢妄加揣测,但此意义绝对不可小觑。无独有偶,辽宁卷的第21题也有“请概括本文的主旨……”等考查,真可谓不谋而合。与“主旨概括”遥相呼应的还有湖南卷的第17题考查了“段落大意”的概括。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吧。

    理解和概括的稳定性还表现为两大能力的考点都非常明确。科学文阅读,像“下面对……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浙江卷)、“下列对……理解,不正确(不恰当)的一项”(福建卷)等比比皆是。文言文阅读,多数试卷都有“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等题干。古诗阅读和文学作品阅读,“……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全国卷Ⅱ)、“……谈谈你的理解”(山东卷)、“……说说这句话的含义”(湖北卷)、“用自己的话概括……”(天津卷)、“根据全文,概括……的完整含义”(重庆卷)、“……请简要概括”(安徽卷)、“……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广东卷)等形式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联袂登场。以笔者陋见,理解和概括是阅读的基础和核心的能力,只要阅读板块没有在高考试卷中彻底消失,相关的考点就必然出现。故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务必高度重视,积极探求,并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折不扣地培养和提升学生这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当是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都马虎懈怠不得。

    六、推断与赏析形稳神变

    推理和赏析应当是比理解和概括更高层级的语文能力。高考试卷的阅读板块设置这些能力的考点,不仅在于更加有效地发挥考试的选拔功能,而且还着眼于体现《课标》关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语文教学目标。今年的17套试卷都不同程度地延续并适当加大了这方面的考查力度。如两套全国试卷的第7题都是考查“推断”,而湖南卷、江西卷、山东卷的第8题,福建卷的第4题,湖北卷、辽宁卷的第9题,重庆卷、广东卷、江苏卷、安徽卷的第7题,也都是直接考查“推断”能力的选择题。就此而言,“推断”这一考点的稳定系数很高,成为不少省市阅读命题的保留节目之一。不过如实而言,这些试题能够真正考查“推断”能力的还太少,大多仍停留在“判断”的层面,并没有达到全国卷那样“超越文本”的“推断”高度。

    再看有关赏析能力的设题。集中地表现在古诗词阅读中,几乎每套试卷皆有“试分析下阕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全国卷Ⅱ)、“……请简要分析”(天津卷)、“……请作简要赏析”(湖北卷)、“简析……的妙处”(广东卷)、“……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江西卷)等相类的考查。今年17套试卷的文学作品阅读板块,不仅每卷必考赏析,而且题量也是有增无减。如全国卷Ⅰ的第14至16这三题均考查鉴赏和分析,分值高达16分,是文学作品阅读72%的比重;而江苏卷的文学作品阅读共四题22分,都是以赏析为考查重点。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及的“形稳”只是从考点设置的角度考虑,具体的题“形”其实在变,如除了上海、天津、浙江等少数省市还继续“偏爱”于客观性赏析题外,其他省市都变换成文字简答题的形式了。

    当然,同样是赏析,今年试卷中出现的“神变”更值得关注。笔者以为,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赏析的对象细化。今年有不少试卷设题已经改变了以前那样更多地着眼于作品的整体内容、情感态度和艺术风格等,而是直接将赏析对象细化到具体的语句甚至词语。如全国卷Ⅰ第14题的题干为“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考点非常明确而具体,细化到了一个看似相当普通的词语;再如天津卷第19题,“请赏析‘心的边疆,可以造得很大很大,像延展性最好的金箔,铺设整个宇宙,把日月包涵’这句话”,定位到一个显然蕴含着诸多哲理的语句。二是赏析的方式灵活。像广东卷的第16题,“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加点的词语有“投射”“穿”“抛”“挪”等,适当扩大定向范围,让考生具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三是赏析的要素多样。像江西卷第17题要求赏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北京卷第19题侧重于“散文的语言特点”,天津卷的第18题则指向“表现手法”,全国卷Ⅱ的第17题和湖南卷的第18题均着眼于“思想感情”,福建卷的第15题重在赏析“视角”和“立意”,辽宁卷的第20题主要考虑“人称”的运用,等等。或许上述设题的变化都不动声色,但我们不能置若罔闻,因为这些变化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影响是积极而直接的。如何既细化赏析对象,又拓宽范围、增加要素,并体现灵活性和自主性,将会是今后阅读教学需要认真研究和不断落实的重要课题。 www.68lou.com

    语文复习要强化答案的“有形呈现”

    新春伊始,学校最忙碌的时节到了。尤其是面临高考选择的普通高中,新一轮紧张而有序的复习又悄然拉开了帷幕。应该说,复习备考的整个进展过程很复杂,然而希望达成的目标却十分简单,无不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科考试成绩。教育教学理论上告诉我们,要提高成绩,首先要在巩固学科知识的前提下,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往往取决于方法和手段优劣。可见,在复习过程中,“方法”是个任何学科都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多年的教学调查和分析研究中笔者意识到,不少老师常常为复习效率的不够理想而颇感困惑,因而一直在努力寻求着走出这种尴尬局面的有效方法。尽管复习效率不高是整个中学教学的普遍现象,不独部分学科如此,况且效率的高低还应该跟学科性质、教学内容、考查方式、评估体系等多种因素有关,希望所有学科都是相同的效率其实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境界。但是,如果我们依据教育教学的自身性质和运行规律,结合学科的各自特点,变换一些方式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也并非像古人“欲上青天”之难。

    就中学语文而言,笔者以为复习效率(包括平时的教学效率)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选择和运用的方法很不得当。倘若走进今天的语文复习课堂,观摩许多老师在组织进行的各种复习指导,不难透过色彩纷呈的现象而发现这么一种惊人的一致:绝大多数老师均没有重视“有形呈现”答案这一环节。一些课堂虽然也有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等交流、对话,遗憾的是这些能体现教学新理念的活动形式,恰恰严重影响了新理念的真正落实。理由十分简单,因为这些交流和对话等都只停留在“口头”,未能跟复习目标密切联系起来,对话仅止于“对对话”而已。课堂上不可谓不热闹,但是热热闹闹的“对话”之后呢?紧接着的或许就是一片惨白,最多只是有一点“雪泥鸿爪”“羚羊挂角”“天低吴楚”式的残存。仅此而已。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有形呈现”答案这一至关重要的方法不够重视,甚至压根就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其实何用放眼于千里之外去探究什么秘诀,只要我们稍稍延伸一下自己的目光,看一看数理化等学科就会心知肚明了。很显然,数理化胜语文一筹之处就是不断地“有形呈现”相关答案,如果这些学科也像语文一样除了“对话”还是“对话”,而不是清晰地展示出解题的步骤、过程、结果等,那么恐怕不会有一位学生能真正具备数学、物理、化学的实际能力,抑或连知识也无法掌握。以笔者陋见,数理化等学科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主要就是得益于不断地“有形呈现”过程和答案。这也是学生大多感觉学习数理化比较具体、实在,而学习语文就相对有些空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实而论,中学语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文化的,文学的,历史的,现实的,人文的,自然的,审美的,科学的……林林总总,数不胜数,都是非常具体、实在的东西,其中大多数皆需要“有形呈现”答案。笔者一直认为,导致中学语文教学给人以“空泛”之感的原因,不是学科内容使然,而是方法使用失当。说白了,中学语文学科往往偏爱于用“讲(口头表达)”的方法和手段试图来达成“写(书面表达)”的目标。

    什么是答案的“有形呈现”?顾名思义,“有形”是要把答案具体而规则地写在黑板上,投在屏幕上,能让学生清清楚楚看见,明明白白了解,便于笔记和脑储。“呈现”就是把答案完整而清晰地显示出来,即用有形的文字符号(书面语言)为载体,借助黑板或屏幕等展示平台,将答案内容(或要点)展现在全体学生的视野之中,以刺激和吸引学生的眼球,激活学生的心理功能,而不是单纯地用(老师或学生的)声音这种无形无迹“如风过焉”的口头语言来传达。成功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呈现答案的方式,不但能够使得答案定型、明晰、有序、质化等,更具有考试答题的“仿真”性,而且还可以增加信息(答案)的刺激强度,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予以接收和储存,它的实际效果要比单一的声音传播理想得多。在复习阶段,随着综合程度的提高,正确组织答案的难度也会加大,语文学科的翻译、概括、分析、鉴赏等题型的答案,从来就不是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除了正确筛选和提取信息,还需要恰当的整合组接、润色加工等,起初时肯定会有一些学生力不从心,他们的许多答案会纰漏百出。假如不用“有形呈现”之法进行有效引导、比照和规范等,要想切实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会步履维艰。

    我们知道,如今的各种语文考查(特别是高考),越来越注重语文运用能力的测试,要求学生用文字来组织和表达的简答题成为试题主干。在保留传统的作文考查的同时,还设计了阅读鉴赏、语言运用等文字运用板块的考查。这种明确而积极的考试命题走向对传统的语文复习模式提出了挑战,审时度势,应时而变,主动调整我们的复习策略,不断强化答案的“有形呈现”等语文复习方法,不失为明智灵活而又科学正确的对策。

    至于如何落实这种答案的“有形呈现”,或许不应该有一种整齐划一的模式,大家可以不拘一格,各显神通。在此不准备展开了,拟另文详述。结束拙文之前,顺便提出几种呈现方式供诸同仁参考――1.呈现错误答案以“警示”,2.呈现正确答案以示范,3.呈现正误答案以比照,4.呈现优劣答案以评析。这里必须强调的是,任何答案的“有形呈现”都不是目的,只是形式和手段,故答案的“有形呈现”应当跟教师针对性突出的科学评析珠联璧合,以增强其有效性。 www.68lou.com

    高考阅读命题走向与备考要领摭谈

    (发言提纲)

    一、命题走向

    (一)08年试题回眸

    1.科学文阅读回眸

    (1)从选文看,垂青文化社科文走强

    (2)从考点看,理解、归纳担纲主角

    ▲信息揽要   (3)从题型看,客观选择题涛声依旧

    (4)从难度看,不动声色却悄然变脸

    (5)从分值看,减多增少而阵脚动摇

    2.古诗文阅读回眸

    (1)选材上,古文传记居多,已呈现多样趋势,古诗更五花八门

    (2)考点上,以理解、归纳、鉴赏、翻译为主色,偶用断句作点

    ▲信息揽要        缀

    (3)题量上,古文仍演绎3(4)+2(3)x之时尚,古诗则恪守2x之经典

    (4)题型上,古文为主、客观结合,古诗是文字简答唱主角

    3.文学作品阅读回眸

    (1)现代经典黯然,哲理时文走俏

    (2)主观简答气旺,客观选择脉弱

    ▲信息揽要   (3)深度理解迈步,主旨概括重现

    (4)艺术特色垂青,表现手法得宠

    (5)整体关联突出,定位指向细化

    (二)09年命题展望

    1.科学文命题展望

    2.古诗文命题展望

    3.文学作品命题展望

    二、备考要领

    (一)落实“三级目标”

    1.一级目标:懂得

    2.二级目标:会答

    3.三级目标:巧解

    (二)运用“三种方法”

    1.堵塞错误思路

    2.注重课堂操练

    3.强化“有形呈现” www.68lou.com

    复习课堂需要注重“操练”

    尽管如今《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训练”这一敏感因素,但实际上“训练”应该是各级各类教学的重要构成元素,没有“训练”的参与,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均不可能达成预期的效果,实在忽略不得。我国的中小学教学一直比较注重“训练”,这是一种优良的教学传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我们都应当理直气壮地承传和发扬,没有必要畏首畏尾,暧昧含糊。然而,笔者以为,在专题复习的课堂中,仅仅是“训练”还显得不够,更需要“操练”。

    “操练”和“训练”虽只差一个语素,其体现的教学理念却相距甚远。“训”是教导,解释,属于教师的教学行为:“操”是使用,从事,表现为学生的学习动作。假如“训练”的重心不落在“练”字上,那么复习课堂上会偏向于老师的“训”而难以体现学生的“练”。无数课堂事实表明,在老师的训导和规定之下的“练”,常常形同虚设,名不副实,效度实在可怜。即使我们的老师“训”得要言不烦,“导”得恰如其分,学生也往往“操”得被动,“练”得局促。更何况一些复习课堂通常是老师喋喋不休地不厌其烦地“训导”,纵横拓展,条分缕析,不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操练”时间,而且也直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挥。这是目前大多数复习课堂中普遍存在的现状,因而导致不少复习课堂有“训”无“练”或“训”盛“练”衰,复习效率自然就不很理想甚至很不理想。笔者认为,症结所在或许不是单纯的教学方法问题,而是我们的复习课堂虽然历来就重视“训练”,可是从来就没有真正突出和强调过“操练”的重要性。

    笔者觉得,如果我们能够正视这种现象,尽快转变一下复习教学的理念,适当淡化一点“训”而强化一些“操”,确立“操练”的重要位置,保证学生在复习课堂的“操练”时间和质量,那么出现在复习课堂的情景肯定会比现在活跃和有效得多。提出这样的课堂复习理念,绝非心血来潮和随心所欲,也不是认真学习某某最新教育理论的醍醐灌顶和茅塞顿开,而是我们在观摩和研究多门学科大量的复习课堂之后得出的一点粗浅认识。依据的科学原理也十分简单,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知识可分为“陈述性”和“程序性”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与传统的“知识”概念相同,而“程序性知识”则跟当今的“能力”概念等价。“陈述性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识记、理解和再认等,而绝大多数“程序性知识”(即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掌握则必须借助必要的“操练”。专题复习的主要任务,就在于继续强化将静态固定的学科“陈述性知识”转化为动态变化的学科“程序性知识”,使学生完成从“懂”到“会”的本质性飞跃。在此过程中,既需要老师的正确“训导”,更需要学生的切实“操练”。教师的“教”最终只能以学生的“学”来衡量和评价,这是最基本的教学常理。故应当将“操练”作为复习课堂的中心环节,为“练”而“训”,以“操”促“练”,彻底改变以前那种“训”风过盛的复习课堂模式。必须注意的是,复习课堂的“操练”形式主要不是思考问题、讨论发言等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而是表现为有思维参与的用具体的文字符号呈现出思考结果的“纸笔”运动――任何程序性知识的真正回顾、加固和提升,没有具体而有形的“操练”是不根本可能的。

    当然,一些老师的复习课堂未能强调“操练”,可能是考虑到反正课外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练”,课堂上应该老师多“训导”一点。这种理由似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无懈可击,成为复习课堂重“训”轻“练”的主要理论支撑。其实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课堂的“操练”与课外的练习颇不一样。通过课堂的“操练”,教师能够及时而真切地了解到学生掌握、巩固等情况,发现实际存在的多种问题,以便更具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夯实基点,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学会方法,熟悉技巧。课堂“操练”的这种“即时”功能是许多“历时”性课外练习所无法比拟和替代的。此“操练”不同于彼“操练”,我们切不可不分轩轾,混为一谈。

    此外,从教学理念的更新而言,只要复习课堂注重了“操练”这一环节,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的互动交流和问题的发现生成等一系列的教学新理念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实处了。 www.68lou.com

    “有形呈现”答案的几种常式

    所谓“有形呈现”答案,指的是运用文字符号的形式将问题的解答结果直观而清晰地显示出来。目前,关于语文复习要强化答案“有形呈现”的备考策略,已经赢得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和赞同。因而很有必要就“有形呈现”的操作性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更加有效地发挥“有形呈现”的功能和效率。这不仅是语文学科复习备考也是新课程改革需要认真关注的。

    以笔者之见,运用“有形呈现”答案这种复习方法的优劣高低,最为关键的还是如何进行恰当“呈现”,即究竟怎样去“呈现”答案,“呈现”什么样的答案,“呈现”答案之后怎么办等。如果妥善解决了这一系列问题,那么“有形呈现”答案也就落实得八九不离十了。

    应该说,语文复习过程中可以“呈现”和需要“呈现”的内容很多,但是不加选择不分主次详略地“呈现”每一个关涉的答案,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此,“呈现”的方式又是不得不着力考虑的问题了。我以为“有形呈现”答案之目的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接受,以切实提高其实际运作能力,故“呈现”的方式就必须为实现这一基本目标服务。或许“有形呈现”的方式可以五花八门,但无论怎样千变万化,大多还是下列“常式”或演绎开去的若干“变式”。

    常式之一:呈现错误答案以“警示”。各种文体阅读理解和赏析的复习,由于试题本身的难度和组织答案的不容易,学生解答时各种各样的错误答案肯定会“层出不穷”,在开始阶段就尤其如此。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不必忧心忡忡,更无须手足无措,因为这是复习备考过程中的正常现象,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正确的策略应当是大胆鼓励学生把各种错误“答案”尽可能地“呈现”出来,“凝固”下来。然后再及时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讨论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和点拨之下予以修正或重组。有教学实践经验的老师都清楚,不少错误答案能真实地暴露学生存在的带有某些共性的问题,如审题不当、思路偏颇、理解肤浅、信息失误、语言不畅、书写随便等,如果能把这些“答案”呈现出来并加以针对性的评析,往往可以给学生一种“警示效应”,引起他们的切实注意和高度重视。经常性地发出这样的“警示”,就会使学生逐渐形成“免疫”功能――减少甚至杜绝了类似错误的再度发生,从而收到一种防微杜渐的积极效果。

    常式之二:呈现正确答案以示范。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操练,一般都会有预设的目标,提出问题常常也就已经酝酿好了答案。因而当学生的种种回答难以达成预设的要求时,老师还可以运用“呈现”正确答案的方式给学生以示范。在复习阶段,“呈现”正确答案跟分析错误答案一样,也显得必不可少。有时候,只要把正确答案呈现出来,便豁然开朗了,学生会觉得在“山重水复”的迷离困境之中,一下子步入了“柳暗花明”的清朗境界。这种呈现方式最常见,我们许多老师可谓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似乎任何提醒都显得多余。其实不然。笔者以为,我们强调要“呈现”正确答案,根本目的在于提供“示范”而并非通常的“告知”结果。换言之,正确答案“呈现”出来,不是让学生了解问题的最终“结果”应该怎样,从而让学生坐享其成地去接受和保存这个“完美”的结果,而是给学生展现“规范”的“样式”,让学生从这个“样式”中得到启迪和领悟,以便深入理解解答的思路、方法以及有关要点。就此而言,正确答案的“呈现”往往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是老师引导学生新一轮思考和探究的开始。

    常式之三:呈现正误答案以比照。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此话道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真谛。我们解答问题也是如此。只要将正确答案和错误答案同时“亮相”,便构成了鲜明而直接的比照,即使老师不作任何解说,多数学生也能够通过“观看”明白一些彼此的得失对错。如果在学生大致了解的基础上,老师审时度势,再作进一步的针对性简要点拨,那么学生就必然茅塞顿开,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尽管同时“呈现”正误答案,使之形成比照也不算繁复,但在平时的复习教学实践中,能够有意识地作类似“呈现”的语文复习课堂却并不多见。原因或许很多,但肯定跟不少语文老师迄今未能充分认识这种“呈现”方式的重要性有关。在日常复习阶段,一些有点难度的文字简答题,学生答题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完全有可能的,因而倘要选择若干比较典型的错误答案予以“呈现”实在简便易行。需要强调的是,“呈现”本身不是目的,“呈现”正误答案在于引导学生进行“比照”和甄别,从而发现并校正存在的差错,探究失误的原因,明确答题的思路、要点和规范等。要防止出现为“呈现”而呈现的浮浅化现象。

    常式之四:呈现完整答案以估量。“呈现”完整答案是“有形呈现”的重要方式。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等的限制,加之对“有形呈现”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许多时候,即便有些老师运用了“有形呈现”答案的方式,也大多选择“要点”式“呈现”。虽然“呈现”答案的要点也是一种呈现,但毕竟只是“点”的呈现,忽略了一些至关重要的串联细节,与连贯成“线”与“面”的完整答案存在较大差异。笔者认为,“点”式呈现偶一为之也未尝不可,如果每每如此领衔主演则不够妥当了。首先,正式考试时必须“呈现”完整答案才有可能符合命题要求而获得理想分数,可见“点”式呈现缺乏实战性和仿真性。其次,不把完整答案“呈现”出来,就难以全面而具体地发现存在问题,“点”式呈现很可能掩盖某些思维和表达等不足。再次,如果“呈现”的答案不完整,那就很难作出客观而正确的估量和分析,必然影响到估量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些理由表明,在平时的语文复习课堂里,我们务必注重“呈现”完整答案,以便对答案的规范性和正确性等进行合理而科学的评估。从而也突出了答案的有效度。

    常式之五:呈现优劣答案以评析。为切实提高答案“有形呈现”对于复习备考的效率,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同时“呈现”优劣答案。很显然,我们选择和运用“有形呈现”这种复习手段,既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弃简求繁,更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不折不扣扎扎实实地追求语文教学和复习效率的最优化。鉴此,优和劣两种类型的答案均需恰当地“呈现”。当然,与“呈现”正误答案便于“比照”不一样,优秀答案和粗劣答案的“呈现”重在“评析”。尽管优秀答案不一定就是毫无瑕疵,粗劣答案也并非一无是处,但二者之间的差距应该是十分明显的,没有争议的。“呈现”这些不同质量参差不齐的答案,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评判和分析,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感悟和解答能力。经常评析一些差错和缺陷较多的答案,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组织答案时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引以为戒,不但能够有利于学生严密思维,探究问题,提取要素,整合信息,组织文字,贯通内容,润色语言等,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构成一个正确、规范、简洁、通畅的答案需要具备的诸多因素,以提升打造优秀答案的自觉性和驾驭力。

    上述诸式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随机组合,灵活运用,恕不一一展开。


如果觉得专家谈2017高考语文复习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Tag:高考语文   高三语文复习指导高三语文复习指导大全高中学习 - 高考学习 - 高三语文复习 - 高三语文复习指导